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在哪一年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在公元1370年。
洪洞大槐树移民又被称为“明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以及“洪武大移民”等,指的是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的移民,也就是1370年到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多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等地,中途经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之乱以后,历经了20多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却是很严重,山东、河南以及河北等地大多都属于无人之地,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以及战争带来的后遗症,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进行迁移。
据《明史》和《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迁移至18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甘肃、陕西、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累计覆盖498个县份,554个姓氏。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此次移民,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对明朝快速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哪一年
山西洪洞移民是1465。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祭祖节日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举办。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
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陕西大槐树移民是什么朝代有多少年了
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共组织大规模移民18次,总人数达数百万,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
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扩展资料
明初大移民。
这次是由政府强行实施的转移,强迫人民迁徙。从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人口80%。
就苏北扬州、淮安二府而言,仅仅在洪武年间就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
此外,将在南京的将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人口;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
明初的这次移民规模宏大,仅长江流域约700万,华北地区约490万,而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近150万,合计约1340万。仅仅洪武年间移民人口就有70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哪一年
当我们提起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时候,作为移民的后代,仿佛心中的某种东西被拨动了。多少人去那里寻根问祖,曾经多少老一辈人时常把它挂在嘴边,为什么会有大移民?明朝从山西大量移民,山西哪来那么多人口?
山西历史悠久,尧舜的发祥地,就在晋南的运城,临汾的汾河流域。卫青,关羽,王勃,王维,司马光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出自山西。山西从地理上讲南部、西部被黄河包围,东部是太行山,有多个险关分布四周,中间有汾河冲击而形成的盆地。历经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后,隋唐时期,成为民族大融合的融炉,因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产量高。成为比较富庶的地方,并州太原的繁华仅次于长安。到北宋时晋北成为与辽国战争的前线,北宋初年,杨家将就在雁门关抗辽。南宋又成了金的地盘,山西变的千疮百孔,被达官显贵遗忘抛弃了,繁华不在,而乡野的普通民众却开始慢慢的发展。
元代山西成为帝国的腹地。称之为中华母亲河的黄河,在中国历史上,也称“中华之患”。在元朝统治中原不到100年的时间里,黄河多次泛滥决堤,中原各地连年受灾,各地百姓揭竿起义,元朝廷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时河南,山东,安徽百姓伤亡最重。公元1344年山东,河南降雨数日,黄河决堤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开白茅堤,平地水深两丈多,六月又向北决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成为千里泽国,波及地区的百姓纷纷逃到山西晋南一带,这里地势较高,不受水患,独特的地理条件,数年风调雨顺,来到这里的百姓生活相对安定,晋南一度成为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甚至河北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在山西四处寻找落脚的地点。
元朝丞相脱脱用贾鲁治理黄河,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因腐败给沿岸民众又造成了灾难。贾鲁从汴梁,大名,泸州等地征调民工15万人,军队两万,治理黄河。朝廷贪官污吏克扣工程款和伙食费,大量的民工在饥饿的情况下从事高强度劳动,给的休息时间又少,很多人因此而死去,贪官污吏在沿岸贪赃枉法。白莲教借机起义,后来有了“红巾军起义”。
起义军几次进攻山西,都因山西地势易守难攻而告退,再后来朱元璋凤阳起兵,蒙元朝廷各势力却一度内乱,在中原混战,蒙元将领扩廓帖木尔汉名为王保保,有较大军事实力,山西是他的根据地,在大明军与蒙元战争的前中期,山西未有较大战事,朱元璋平定南方后北伐蒙元,山东,河南,河北是主战场。兵难之后,又有流民进入山西。明军兵锋指向山西的时候,蒙元朝廷已到末路,明将汤和进攻山西,却被王保保击败在上党韩店,战场又转入了河北境内,后来王保保在河北涿鹿被明将徐达击败,所以山西地区,灾害战事波及较少,却因此人口增加。据史料记载,明初全国有6000万人口,山西就有400多万,而当时的平阳府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天下,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成为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郑州知州苏琦等人所谏;“徒人民与内地,垦田以实中原,……召诱流徒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耕耨,其守令能增户开田”。由此拉开了大移民的序幕。
中书省制定策略,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于一地。同宗同姓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好好的一家人被拆得七零八落。人为的制造了亲情割裂,生离死别,移民过程中也使用了一些哄骗手段。但总体相对而言,朱元璋的移民和他儿子朱棣比还算是比较好一些的,他吃过苦的,懂得民间疾苦。朱元璋多次下令,免除一些地方的钱粮赋税。史书记载,洪武四年二月,朝廷命工部遣官往广东买耕牛,给中原屯种之民。
早期朱元璋时期的北方移民,在后来朱棣对朱允炆的皇位争夺中,多数又流离失所。在朱棣夺取天下以后,又开始了持续的移民,近代中国北方各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就是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当年朱棣的燕军与朱允炆军队在河北、山东,苏北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朱棣夺取天下后,为了恢复北方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
据《洪洞县志》《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汾,和平阳没有土地和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在“树身树围,荫蔽数亩”的汉槐下,当地官员为被迁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由此可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代是在永乐年间,大槐树在永乐年间是移民的中转站,移民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踏上艰辛旅途
官府哄骗民众,愿意移民的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三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登记,于是三天内大约有十来万人到大树下集合,结果被官兵团团围住,用绳子一串串的捆绑起来,在百姓的哭喊叫骂中开始登记造册。有的半途逃跑,被追回来受到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了耳朵,有的在脸上刺了字,民间还相传剁小脚指甲做标记,防止逃跑。手被捆着走路,方便称之为“解手”,由此而来。通过两半的小脚趾甲判定是移民后代之说,也由此而来。留下的心灵创伤,数代人都不能愈合。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的离开家乡,总有割不断的故乡之情,他们凝视古槐,听见栖息在树杈上的老鹳的叫声,在他们听来,那是一声声的悲鸣,想着自己这一生都不一定能够再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们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能够顺藤摸瓜的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面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到这棵筑满老鹳窝的槐树,然后再慢慢的找自己的老家。中原地区少见老鹳,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老鸹窝了。人们无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说一声是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下的人,都亲热无比。
老鹳即鹳鹊,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古名叫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蒲城与临汾市洪洞同属于晋南地区,可见鹳鹊古时在晋南较多,那大槐树上的鹳鹊窝,那一根根枯枝,都是一段段乡愁。
那个在汉代栽下的古槐,同根而发第一,第二,第三,现存的已经是第三代树了。第一代树和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广济寺在明代移民后已经被汾水冲毁了,第二代树也干枯了。近代辛亥革命后,1911年底,清军北洋精锐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率兵五六千,进入山西镇压革命军,当卢永祥的大部队开进山西,准备血洗晋南洪洞城时,冀鲁豫籍的士兵们看到城外的大槐树,他们竟然纷纷放下武器,卸下盔甲。士兵们一个个跑到树下,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无论长官如何发号施令,所有人都不愿进攻洪洞城。他们都相信。这里就是他们祖先出发的地方。
移民认山西洪洞是祖籍地,大槐树成为了祖籍的标志。它寄托了中华大地上众多儿女对生命之根的追寻情怀。使我们那古老的乡愁得以安放。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在农村的各家户院子里,都见过有栽种的槐树,现在才知道,那一棵棵槐树,不只是为了在树下乘凉,所承载的东西,原来是多么的厚重。
大移民从洪武初年开始到永乐15年结束,移了50年,迁移100多万人口,有汉,蒙,回等民族。800多个姓氏从山西走出,大规模移民的有七次,先后十多次。移晋南,晋东南,晋中,和吕梁的人民,分别被迁移至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山西北及东三省,等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前面已经讲过,移民当然不只是山西地区的人,全国各地逃入山西的人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土地。留下来的人,同样也是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洪洞大槐树下可能只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所有的移民都从那里出发,也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情感的依托。被记录进各地方县志,众多的家承祖谱、祖碑。很多移民为了不忘故土,他们的后代纷纷登记族谱。将迁徙的事记录下来,历史的注意力从来不在民众身上。而民众却承载着历史。600年后的今天,移民的后代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有的还远到了南亚,大移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以上就是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哪一年,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在哪一年的全部内容,以及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在哪一年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