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最初是一片相当广大的区域,它所涉及的面积甚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省。那么原本相当于如今一省的【并州】又是如何最终成为【太原】一市的别名了呢?且看寒鲲为您细细道来:
两汉监察区:并州刺史部
【并州】原本是战国秦汉时期逐步形成的【九州说】中的一州,是古人对于理想中的天下秩序的设计,本身并不一定存在于真实的上古历史之中。【并州】最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还得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州刺史部】算起。
公元前106年(汉元封五年),汉武帝依据【九州说】中的州名,划分天下为十三州部,并且派遣州刺史分别巡行这十三州部,负责每个州部的监察工作,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巡视组,但比巡视组更固定化、在地化。【并州刺史部】便是在这一年被设置的。
西汉的【并州刺史部】大体囊括: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定襄郡等六郡之地(见上图),到了东汉时期又增加了原属【朔方刺史部】的上郡、西河郡、朔方郡、五原郡四郡,但代郡又被划到【幽州刺史部】(见下图)。
汉末魏晋与北朝:州权扩大与并州缩小
不过,随着东汉末年的中原内乱,南匈奴与鲜卑势力逐渐内迁或内侵,【并州】在西北方向“内缩”,【曹魏并州】仅辖太原、上党、西河、乐平、雁门、新兴、朔方等七郡,曾经的定襄、云中、五原、上郡等分布在河套与陕北的四郡均因为汉末内乱而废置(见下图)。
历经十六国与北朝的大乱战,为了增加可以奖赏军功的【州刺史】、【州牧】职位,【州】被大量设置,单个【州】的辖境便逐步缩小,【州】从原来的管辖6-10个郡的规模,一度缩编到管辖原本1-3个郡的规模,有的【州】甚至得与其他【州】共同管理1个郡。
【并州】也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大幅缩水,到了北魏末年,【并州】大体上仅仅囊括今日的太原市、长治市、阳泉市及晋中市小部(如下图)。
隋唐五代:并州彻底变成太原郡的“同义词”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并州】在名称上经常与【太原郡】、【太原府】互换,在辖境面积上也便仅仅相当于一个【太原郡】的大小了,仅仅包括今日的太原市区、古交、清徐、阳曲、文水、交城、祁县、太谷、榆次、寿阳、盂县、阳泉、平定、昔阳等地(见下图)。
质言之,【并州】在隋唐时期彻底与【太原郡】、【太原府】等同了。
北宋初年:并州最终被太原府取代
盛唐以后,【并州】多次被改名为【太原府】,【并州】与【太原府】之间多次转换,直至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并州】最后一次被改为【太原府】,从此再无官方语境下的【并州】之名。【并州】也便彻底被【太原府】所取代。
由于【太原府】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且【太原府】几乎就是如今【太原市】的前身(清代太原府辖县见上图),所以被【太原府】所取代了的【并州】,自然就被视为【太原】的别称之一了。不过,我们不要忘记,汉代【并州】也曾相当于今日一省,所以从高级政区层面上看,【并州】也可以是【山西省】整体的别称。
欢迎提问与本题类似的中国地名问题,并邀请寒鲲作答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成功,天下初定。遂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就有并州,辖区大约为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古籍《周礼》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并,《晋书》: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太原,左右有太行、吕梁二山相护。先秦时期,太原作为赵国首府,置府晋阳。大汉一统天下,分天下为十三州,设置并州刺史,置府太原,这也是太原始称并州。魏沿袭汉置,隋唐承旧制,直到宋朝,山西管辖区域长期设置并州府,治太原府。
宋朝,作为太原的一个转折点。因宋朝记恨太原人民的反抗,遂火烧太原城,将太原府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毁于一旦。但太原作为传统王朝防御北方骚扰的重镇,从此门户大开。失去燕云十六州和太原作为防护,宋朝一直备受北方游牧政权的骚扰,苦不堪言。
现在的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府所在地,依旧发挥着起历史的作用。部分学者和市民,仍旧会称呼太原为“并州”,也算是对太原历史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