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纸的特点是什么
蔡伦纸的特点如下:
1、纸张的质量很好,质地细腻有韧性,更加有利于书写;
2、原材料的获取比较容易,纸张的产量增加,从而降低了成本;
3、纸张轻便,不像竹木一样笨重。
由于蔡伦纸具有这些特点,因此纸的使用逐渐代替了帛和竹简,并且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造纸术的传入,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家,他利用树皮、麻屑、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作出了”蔡侯纸”,在公元105年的时候献给了东汉和帝,因此受到了高度赞扬,后来经过造纸术的不断发展,逐渐为我国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华夏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各种发明数不胜数,造纸术能列入其中是因为它对文明的传承有着巨大贡献,虽然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造纸的技术,但是在东汉时期,经过蔡伦对于古代技艺的改良,纸张的生产逐渐标准化、量产化,使得纸张在各个阶层之间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传播。
蔡伦发明造纸术故事概括80字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蔡伦纸的特点是什么,蔡伦发明造纸术故事概括80字的全部内容,以及蔡伦纸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