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初一,农历三月,是万物复苏草长鸢飞的季节,农村人所说的三月三蛇出窿、藕出尖,荠菜花煮鸡蛋,说的是这一季节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习俗。
农历的三月三,一般是在清明节前后。北方的气温也逐渐升高,一些植物开始返青,原来在洞穴中蛰伏的蛇,也到了其活跃的时间段。
三月三蛇出窿
农村人有些时候见了洞穴叫窟窿,所以这三月三蛇出窿就是蛇出穴的意思。蛇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冬眠,随着天气转暖也大都醒来。体内消耗的能量也需要及时补充,于是,便开始行动起来,外出觅食。
而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人们踏青的好时节,清明节人们还有去上坟祭祖的习俗。而此时正是蛇出洞活动期间,所以人们野外活动时就得多加注意脚下,以免不留神踩到蛇而被蛇所伤。
三月三,藕出尖
三月三正处在春夏相交的时段,此时的莲藕也开始抽芽生长。而藕露出的尖儿是一种只有这个时节才有的时令美味,人们也有的叫它藕带,这个时候正是藕带刚抽芽的鲜嫩时,采下来做菜吃正好。而过了这段时间,也就没法采到了,所以这藕带也属于季节性很强的一种美食。
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
农村野外最不缺的就是荠菜,开春时的荠菜鲜嫩美味,挖回家后择洗干净,包饺子吃或涮火锅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到了三月三的时候,一些荠菜就开始开花了。
别看这荠菜开花,可营养成分依然是很充足,所以人们便挖回来洗净,用它来煮鸡蛋吃。农村人常说“荠菜煮鸡蛋赛灵丹”,指的就是三月三前后这段时间。这老荠菜的营养渗入到鸡蛋里,味道鲜美,还能祛除体内的火气呢。
所以农村人所说的这句话,是从人们三月三期间外出应该防蛇,藕带采摘应趁早,荠菜花煮鸡蛋祛火等三个方面,提醒这个季节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做好防护,适时食补养生。
明天就是三月三,在农村,属于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被称为踏青节,许多习俗都是因其产生。“三月三蛇出窿,藕出尖,荠菜花煮鸡蛋”这句农村俗语,形象地反映了三月三的季节特性和风俗习惯,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三月三。
三月三,属于典型的阳春气节,气温回升,春暖花开。此时,气温大多已回升到15℃,最明显的物候特征就是冬眠后的蛇开始出洞,莲藕萌发出尖尖的叶芽。其实,这个我们是可以理解,因为惊蛰之后,蛇醒来,只有温度达到18℃才会出洞觅食,而莲藕只有温度达到15℃,才能萌发,三月三具备了这种的条件。
至于荠菜花煮鸡蛋,是传统的民间习俗。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起源于神农和华佗两位先人的传说,至于它的功效,农村人特别看重,甚至有“荠菜花煮鸡蛋,一年不会头疼”的说法,更有祛除瘟疫的功效。它的做法简单,在踏青时挖采些荠菜,择去枯叶洗净,与鸡蛋一起放入水中煮。半小时左右,待其有浓郁香味散出时,即可吃蛋喝汤。
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荠菜是难得营养药材,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效,多食既可以健身又能去病,同时,踏青与营养双得,这项习俗还是非常不错的。
总之,告别了疫情,我们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蛇正出窿,藕已出尖,大自然有序地开始生命的旅程,我们也不妨加入进来,挖荠菜煮鸡蛋,享受节日的美味。
朋友们,明天三月三,您会吃蛋吗?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很多的古典中都有关于三月三的记载,俗语中“三月三蛇出窿,藕出尖,荠菜花煮鸡蛋”,不但是一句关于节日的俗语,更是一句关乎农事活动和指导日常生活的谚语,广为口传、言简意赅,是人们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准确把握农事活动和生活规律,具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三月三,蛇出窿
农历三月三一般在清明前后,正直春季气候转暖,冬眠了一个冬天的蛇类也开始苏醒,意在提醒大家外出活动、踏青、郊游、扫墓等要注意防蛇。
2、三月三,藕出尖
莲藕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秋天休眠,来年的春季会再次萌芽、展叶、开花、结实、结藕,春季温度适宜,莲藕开始生长冒尖,三月三在这里就是藕尖开始生长的时间节点,藕尖营养丰富,比莲藕水份要多,吃上去口感会更爽脆,三月三过后,也就预示着吃藕尖的最佳时机已到。
3、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
荠菜是一种野菜,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每年春季,人们都拿着小铲子和塑料袋,在田埂上、地头间,公园中到处挖野菜,这其中就有挖荠菜的,回去后洗干净、剁碎包饺子非常的不错。
俗语里的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也是一种汉族习俗,相传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荠菜谐音“聚财”,食荠菜鸡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吃鸡蛋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