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哪个朝代
国子监是在隋朝的时候出现的,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最高学府和 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咸宁四年,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 员,掌管教导诸生。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文帝时, 复改寺为学,不久又废国子学,仅立太学, 免除祭酒,设太学博士,总领学事。
隋炀帝即位后改太学为国子监,复置祭酒,这一体 制在后代沿袭下来。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 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以及弘文 馆和崇文馆。
国子监是什么朝代
隋朝就有了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汉代始设太学,隋代始设国子监.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求采纳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鲜半岛高丽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
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而国子监自创建以来最明显的三个功能则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五帝时称成均,虞舜时称上庠,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扩展资料:
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明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管束极严。
1393年,国子监的学生达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迁都后在北京增设北京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统称为贡生或监生,明朝景泰时生员纳粟纳马入监,称之例贡,监生水平开始良莠不齐。
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撤销。祭酒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
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是在元、明、清三个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也被称为“太学”、“国学”。
我国的教育机构从很早的时候就有确立。汉朝时期,国家最高学府称“太学”,遵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主要教授内容就是儒家文化。
西晋晋武帝开始设立国子学,这是在除了太学之外又设立的教学机构,增置了祭酒、博士、助教等职位。招收的学生必须是五品官以上的官员子弟,但这时期国子学发展一般,时兴时废。
隋朝时期,国子学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地位上与太学并立,成为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校。唐朝时期设立的国子学,学生增加到三百人,而且都是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这里学习。宋代与唐朝对于国子学的制度一样,由于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国子学的风格也会注重实际。
元代,设立国子监管辖国子学,明代建都南京之后就设立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达到了9900多人,状况空前,还招收日本、琉球、高丽等国家的留学生。清代沿袭明代国子监的制度,只是改名为清江宁府学,直到清末,改革学制废除了国子监。
以上就是关于国子监是哪个朝代,国子监是什么朝代的全部内容,以及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