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蚂蚱的生活性特点是什么

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蚱蜢的生活方式:蚱蜢是夜伏昼出的昆虫,没有明显的趋光性。成年的蚱蜢和幼虫的蚱蜢都能以发达的咀嚼式口器食用植物的叶、茎。特征:成虫体长为八十到一百毫米,体色呈黄褐色或者是绿色,但也常因为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异。

蚱蜢指的是蝗虫,俗称为蚂蚱,是属于直翅目,其包括了蜢总科、蚱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分布较广,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热带的草地以及沙漠地区。

蝗虫主要包括了土蝗和飞蝗,在我国的飞蝗有三种分别是亚洲飞蝗、东亚飞蝗以及西藏飞蝗,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且危害最为严重。

蚂蚱的生活性特点是什么

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一般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往往大批地集中产卵,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C,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于14°C或高于40°C时,蚂蚱逐渐停食死亡。

蚂蚱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蚂蚱这种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蚂蚱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

蚱蜢的生存环境及特殊本领是什么样的

蚱蜢的生存环境及特殊本领是什么。具体如下:

生存环境: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蚱蜢?生活习性特点

1、蚂蚱为植食性昆虫,其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主要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2、蚂蚱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3、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至32℃,相对湿度为85%至92%,土壤含水量15%至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蚱逐渐停食死亡。4、蚂蚱产卵前期较长,一般为10至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产卵。雌成虫将卵聚产在土下。

蚱蜢的特点和外形是什么

蚱蜢的特点是:蚱蜢,体长形,绿色或枯黄色,头尖,呈长圆锥形,后翅大,飞翔时发出声音,后肢长,善跳跃,是一种农业害虫,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与蝗虫属同类,但不同种。

蚱蜢有着以下的生活特征: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防治方法

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蚂蚱的生活性特点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场汇 » 蚱蜢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蚂蚱的生活性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