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防灾减灾日的由来: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为了进一步加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水平,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从2009年开始,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防灾救灾日就是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的目的是,一方面为了顺应社会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防灾减灾更加地重视起来,努力降低灾害的损失。防灾减灾日的图标寓意着大家携手,众志成城,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之意。
消防减灾日的由来简洁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02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防灾减灾日是多少年颁布的
每年5月12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防灾减灾日是怎么确定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震减灾的来历
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管理措施,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地震的危害,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措施进行防范。
例如,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秦国的工匠就创造了“悬挂鼎”和“铜龟”等装置,用于监测地震并发出警报。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也注意到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利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加强了建筑的结构,提高了抗震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防震减灾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加大了防震减灾的研究和投入,不断探索和完善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如土木工程设计、地震预报、应急救援等,以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效果。
总之,防震减灾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自然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也是人类面对地球自然环境挑战的一种重要表现。
以上就是关于防灾减灾日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防灾减灾日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