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的源头是压岁钱,所以就从压岁钱讲起。
神话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在大年三十晚上一种叫做“祟”的小妖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老年得子异常宝贝,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几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果然来了。它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压祟钱”逐渐被“压岁钱”取代。当然,还有不少其他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但都大同小异: 给孩子压岁钱用以贿赂或者驱散妖魔鬼怪,以期望保平安。
历史记载却是这样的:压岁钱最早的雏形是西汉的“厌胜钱“,也叫作”压胜钱“。这并不是流通的货币,是富贵人家子弟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如 “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了唐代,压岁钱也只是在宫廷内盛行。到了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店家送买家喜钱,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生活当中了。已经超越了压岁辟邪的范畴,赋予了喜庆、祝福的意义了。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已经有外在的红色串联了,虽然还不是红纸封装。
真正意义的红包,出现在民国年间。当时机制的无孔铜元取代了传统的方孔铜钱,因而串系已不便,民间逐渐出现了用红纸包住一百文铜元的习俗,寓意“长命百岁”,至此红包的神与形都已成,严格意义上的红包就此而生。
很久以前有一种动物叫”年兽”每逢年尾会袭击村庄,所以外出的人每年年尾都会回来帮助老人打退年兽,因为年兽害怕巨大响声,害怕比自己更恐怖的动物,所以就形成了鞭炮和对联,慢慢的就形成了新年这含义。
以前的红包叫压岁钱,是给孩子的贴身福,以防孩子被年兽抓住,象征这护符,而后年兽不在出现,但是老人不放心,还是给孩子压岁钱,慢慢的就别成祝福的信念,最后变成了红包
在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把这日子成为春节,因为定下时间行程表,一年365天,一年过去换一年,最后变成新年,代表的新的一年开始。
其实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说,这说法还是有很多的,无论怎么样的说法,总体的含义就是回家看看老人,让老人见见孙子,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安度晚年。
红红火火,一年新春即将到来,在这里也祝福各位2018年红红火火,财源滚滚。
出门在外,事事顺心。
如同今年的狗年一样: 旺!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