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现在的知识付费更像是娱乐换了外套在进行智商和财商的收割。。。现在学习资源很丰富很开放,获取渠道也很多,重要的是会自我辨识。 买正规的教材,结合正规学校的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真想学什么的话,下定决心深入钻研和训练,也会收获满满。
我觉得从这几年《时间的朋友》演讲内容的变味,可以很好地说明以得到为代表的一大堆知识付费类APP的发展趋势,初期干货、做大做强、用户下沉、内容变质、[高端]用户流失、[低端]用户增加、内容进一步下沉,形成恶性循环,似乎无解[捂脸]
大四临毕业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到了隔壁的童哲发起的万门大学,当时就觉得很难成,因为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最大阻碍不是资源不足,而是学习的意愿和恒心不够。
直到现在,还是不太支持新潮的“知识付费”,我理解的知识付费只有两种:买正经的教材,上正经的学校,而国内这两样都不太花钱。
一些新兴的网络等资源其实也不错,但是究竟学得怎么样,还是取决于学习者本身。不管买的是几十块钱的教材还是上万块钱的网课,其实真正的学习效果主要还是由学习者本身所决定。
以前没有那么多的优质资源,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就凭课本和配套习题,照样能学好并考上好大学,作出一番成绩。也有自小名师名家环绕,自己不学无术只会胡吹乱侃还很出名的混子。
后来逐渐感觉,很多所谓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付费娱乐”,用看起来像知识的信息取代传统的娱乐信息进行娱乐,用“我在学习”“我在进步”的良好感觉塑造良好的心态,以及有时候社交中可以装装样子。
就像有些人买了很多好书却只是翻翻前言和目录,然后摆在书柜里装点门面一样。究竟有没有真正吸收并且会使用知识,自己心里清楚,人有时可以骗自己,但现实世界不会。
不管怎么说,一家娱乐公司跑路了还是挺让人愤慨的,现在网上免费的优质资源不少,便宜的好书好课也很多,免费或者便宜的娱乐也很多。学习的关键是原理、规律、推理、归纳、分析,先从大量事实中抽取出共性的原理和规律,再把共性的原理规律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大多数情况下简单易懂的知识都很难真正派上用场。
不管学习还是娱乐,不要骗自己。
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Benny。这个应该是昨天的消息了,我就来回复下如何挽回损失吧~
由于家长与教培机构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因而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挽回自己的损失。在教培机构负责人“欠钱不还”“直接消失”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考虑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还款。具体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途径是,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限内(一般三年),一般可直接向原告(债权人)所在地法院或者被告(债务人)居住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被告支付款项和违约金(利息、律师费等)。起诉时应提供相关证据等证明存在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法院就会立案受理。
由于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在立案后一般采用公告送达(公告期满30天)的形式传唤债务人应诉。公告期届满,债务人不应诉时,法院可以作缺席判决。缺席判决后,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尽管债务人下落不明,但经债权人申请后,法院可以采取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查询其名下的财产比如银行卡、房产和车辆或者其他财产。也可以拍卖被执行人的房屋或财产的办法为债权人清偿债务。
第二条途径是,由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宣告债务人为失踪人,然后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款项。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四十条之规定即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第四十三条 财产代管人应当妥善管理失踪人的财产,维护其财产权益。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财产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财产代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失踪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