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有“奋六世之余烈”的说法。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才真正的融入中原圈,位列战国七雄之一。在这之前,秦国都是一个人在崤山以西玩。当然,中原这些大佬们也不带秦国玩。
秦国闷头搞发展,经过六代人的努力,终于灭掉了“周”大老板,兼并了巴蜀之地,侵占了韩赵魏三家不少土地,并逼迫六国向秦国称臣纳贡。
但是,秦国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他们占据了老周家的龙兴之地,岐山,于是,他们也想一统天下。
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赵国人显然很不高兴,这是有着世仇的两家,当年长平一战,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了赵国45万人。在赵国大将庞煖的建议下,赵、魏、韩、楚、燕五国再次组成联盟,进攻秦国,公推楚国春申君为主帅。
秦国根本就没有在怕的,直接派出蒙骜,王翦,桓齮、李信、内史腾五路大军,应战五国联军。王翦甚至非常不屑的说:“五国联军,连我们一个小小的渭南都打不下,还能有什么出息,我们先拿楚国练手”。
这个消息,不小心走漏了,被五国联军的主帅春申君知道了,吓得他连夜撤退五十里,也忘了给兄弟部队打个招呼,第二天,秦国找不到楚军,逮着另外四国猛揍了一顿。气的庞煖破口大骂:“还联个屁盟,以后谁要是再提联盟,老子跟随急”。
山东六国一盘散沙,对于秦王嬴政来说,是天大的“利好消息”,在解决了嫪毐叛乱,搬掉吕不韦这个绊脚石之后,秦王嬴政展开了他的灭六国之战。
远交近攻,韩国当了第一个“冤大头”
翻开春秋战国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韩国的处境实在是太尴尬,典型的“四战之地”,西边是秦国,北边是魏国,南边是楚国,大部分是平原地带,无任何险要可守。
更要命的是,韩国是秦国西出函谷关的必经之路。
于是,秦王嬴政派内史腾,率领十万大军,进攻韩国。没有费什么力气,韩王安就主动投降了,表示愿意做秦国的“藩属国”。
韩国有个公子,叫“韩非子”,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的老熟人,“法家”的代表,他跑到秦国,对嬴政说:“我有办法,让你一统天下,要是做不到,你可以杀了我”,说完,还把自己写的50万字的巨著《说难》、《孤愤》等,呈给了嬴政。
可惜,他有个老同学李斯,也是法家传人,他害怕韩非子抢了他的饭碗,在嬴政那里打小报告,最终害死了韩非子。
韩国服软了,但是嬴政并没有着急灭他,反正已经是到嘴的肥肉,什么时候吞咽都可以。他已经瞄准了下一个目标,赵国。
赵国可是一个硬骨头,名将如云,民风彪悍,当年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硬是把赵国的战斗力给拉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个国家,不好打。
为此,嬴政特意使用了一招“无间道”。他让王敖带着5万斤黄金,到魏赵两国进行大肆贿赂。
王敖首先对魏王说:“韩国已经对秦国称臣了,下一个恐怕就是魏国了,三晋之中,唯有赵国实力强,不如大王把邺城割让给赵国,请求赵国出兵保护”,魏王担心的说:“赵国肯答应吗?要知道,现在秦国可是猛的很,大家都躲着他走”。
王敖拍着胸脯说:“放心吧,赵国丞相郭开是我好兄弟,我去给他说,没问题”。于是,魏王委托王敖去办理交割手续。
其实,王敖根本就不认识郭开,但是没关系,金钱开路,下一秒就可以成为兄弟,王敖手握重金,出手大方,上来就给了郭开3000斤黄金。
郭开是一个贪婪的蠢货,拿人钱财,替人办事,至于国家命运如何,他根本就不关心。于是,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赵王接受了邺城,并派5万人过去驻守。
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原来,秦国是以攻打魏国邺城为名,引诱赵国出兵,赵国果然上当,秦赵两国正式开战,秦国大将桓齮连下九城,赵王紧急启用老将李牧,才将秦军挡在国门之外。
李牧是老将,继承了廉颇的作战风格,善于守城,秦军一时无法得手,这个时候,秦国再次展开间谍战,暗中联系郭开,秦国军队假装与李牧讲和,让郭开在赵王耳边诬陷李牧私通秦国。
这种卑鄙手段,是郭开的拿手好戏,更何况,秦国出手大方啊,说句话,就是几千金黄金到手了,这个钱,赚得实在是爽。
这一招果然好使,当李牧正在前沿视察军情的时候,突然接到了赵王的命令,让他交出元帅大权,改由赵葱,颜聚统领。
李牧气的鼻子都歪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负责来传达命令的司马尚也非常同情李牧,他把李牧拉到外面,小声的说:“李将军,郭开是个小人,这个命令,就是郭开让赵王下的,他本来就说你要谋反,赵王不信,才先调你回去,你如果抗命,这不就坐实了谋反之罪了吗?”。
李牧仰天长叹:“哎,我以前很不理解,廉颇,乐毅这些大将,为什么要背叛赵国,现在我明白了,没想到,我也会有这一天”。当夜,李牧悄然离去。
没有了李牧,赵葱这种小角色,在王翦眼里,就是跳梁小丑,大军一路杀来,连下多座城池,直逼赵国首都邯郸。
眼瞅着赵国已经唾手可得,嬴政派内史腾到韩国当接收大臣,赶走了韩王安,改韩国为“颍川郡”。
就这样,韩国当了一个冤大头,成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秦国围困邯郸,邯郸城里是一片大乱,有人主张赶快投降,说不定,还能混个秦国的藩属国干干,总不至于送命。公子嘉坚决不同意,他说:“即使邯郸城破,我们还有代地,那里方圆百里,仍然可以维系赵国”。
这个时候,大奸臣郭开又登场了,他悄悄的给秦军送了一封信,上面写到:“赵王快崩溃了,现在就差最后一颗稻草来压倒他了,你们让秦王亲自上阵,赵王立马就趴下了”。
第二天,嬴政果然亲自上阵,赵国人看见“秦王”大旗,吓的魂都飞了,在郭开的不断恐吓之下,赵王迁带着郭开投降了秦国,嬴政改赵国为“巨鹿郡”。
不过,公子嘉还是逃了出去,他到自己的封地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对抗秦军,不过,对于强大的大秦来说,公子嘉只不过是赵国生下的最后一口气罢了,丝毫没有任何威胁。
赵国,成为第二个被灭的国家。
最后说一下那个大奸臣郭开,可以说,他才是秦灭赵的大功臣,秦王对他还不错,封他为上卿。
在准备跟着秦军去秦国享福的时候,郭开想到他邯郸家里的地窖里,还藏了巨额的黄金,于是,他独自返回去取,装了满满几大车。没想到,半路遇到强盗,金子被抢了,命也没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人没了,钱没花了”。
原本,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是魏国,没想到,燕国主动跳出来“找死”,抢在了魏国的前面。
燕国在赵国的东北方向,大致在今天的河北,辽东以及朝鲜一小部分。从地理位置上讲,赵国是燕国的天然屏障,赵国不灭,秦国是永远不会打到燕国的地盘上的。
但是,燕王喜的脑子进水了,两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赵国捂着伤口,反手对他就是一巴掌,燕王喜就像舔狗一样,再找赵国讲和。
他儿子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当了多年的人质,趁着秦国进攻赵国,找了个机会逃回燕国,发誓一定要找秦国报仇。
可是,他的办法不是带兵在战场上见,而是找了个刺客,荆轲,准备搞一个“斩首行动”,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荆轲当场被嬴政砍死了。
这个事儿,彻底激怒了嬴政:“没想到,找死也有人插队,那我就成全你”,他派出王翦,王贲父子一起攻打燕国。
燕王喜这个时候还不忘数落儿子:“你个败家玩意儿,不让你搞暗杀,你非不听,现在怎么办?”。
太子丹说:“秦国的虎狼之心,你还不知道,韩,赵,都被他吞并了,燕国也早晚有这一天,和我搞暗杀没关系,啥也别说了,咱还有2万精兵,我们赶紧往辽东跑,过鸭绿江,到平壤去”。
燕王在前面跑,秦国大将王信在后面追,燕王赶紧向代王嘉求救,代王嘉已经是一口仙气吊着的人了,那里能顾得上燕王,他对燕王说:“秦国为啥追着你不放,他们要的是太子丹,你把太子丹杀了,就没事了”。
太子丹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呀,燕王喜下不了手,但是看着屁股后面的追兵,还是心一横,把儿子灌醉了,然后给杀了。
太子丹死的那天,正是五月天,却突然下起了大雪,气候异常,嬴政暂时退兵回去。
不过,因为燕王喜还没有死,所以,严格来说,燕国还没有灭,只是被打残了,苟延残喘而已,对秦国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了。
在秦国攻打赵国和燕国的时候,魏国已经瑟瑟发抖了,他一方面加筑城墙,一方面找齐国结盟。
在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下,齐国是最舒服的一个国家,秦国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小马屁不断的拍着,所以,齐国这个憨货,是眼睁睁的看着周边的国家,一个个被秦国干掉,他却无动于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魏国抛出来的橄榄枝,齐国果断的拒绝了:“我还用和你结盟,我堂堂大齐国,秦王都得对我客客气气的,没那个必要”。
没办法,魏国只好孤军奋战。
王贲带兵来到魏国大梁城下(今开封),正好遇到天降大雨,王贲让士兵掘开了黄河,引黄河水淹了大梁城,魏王出城投降,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了。
王贲改魏国为“三川郡”,另外顺手收了野王城(今焦作沁阳),把住在那里的卫国国君贬为了庶人。
没想到吧,卫国,这么一个春秋时代的小国,居然成为“打不死的小强”,顽强的活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
魏国,成了第三个被灭的国家。
下一步,就是楚国了,这是另外一根硬骨头。
为了这个“伐楚工程”,嬴政特意搞了一个“招标会”,王翦说:“这个工程比较大,我需要60万人”,李信举手说:“我便宜,我只需要20万人就行”。
嬴政很高兴:“小信啊,还是你会过日子,好吧,这个工程就交给你了”。
便宜就是没好货呀,楚国听说秦国来攻,启用项燕为大将,把李信给打的落花流水。
没办法,嬴政只好掂着礼物找到了老将军王翦,王翦还是那个态度,一口价,60万人,少一个都不行。
嬴政问:“以前五霸称雄的时候,不过也是10来万人的规模,为啥你非要60万人”。
王翦说:“以前打仗,那是兄弟之间闹着玩,点到为止,打输了,道个歉,屁事没有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你死我活呀,楚国大国,要100万人都不为过,我说60万,还是说少了”。
嬴政一听,说的有道理,于是回去发动全国的男丁,给王翦凑了60万人。
老将出马就是不一样。王翦一路打到楚国都城寿春,俘虏了楚王,兼并了楚国大部分土地。
这个时候,项燕正在淮上招募士兵,到徐城的时候,碰到了楚王的弟弟昌平君,一打听,才知道,楚国都城被迫,楚王也被俘虏了。
项燕说:“公子不要怕,我们还有吴,越之地,地方千里,你继位当王,我来辅佐你”。
王翦一路南下,没多久就攻到了兰陵,昌平君中箭身亡,项燕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随即自刎而死。
王翦继续南下,兼并了吴越之地,改名为会稽郡和九江郡。
楚国,成为第四个被灭的国家。
灭楚之后,王翦继续回家养老,嬴政派他的儿子王贲出兵辽东,渡过鸭绿江,俘虏了燕王喜,至此,燕国正式灭国。
燕国,成为第五个被灭的国家。
在回来的路上,王贲顺手灭了代王嘉,赵国的最后一口仙气,也没有了。
最后一个就是齐国了,养尊处优44年了,齐国都没有打过仗了,都忘了打仗是什么味道了。
当秦国大军到达临淄的时候,齐国几乎是拱手相送。看到齐王建表现的这么好,嬴政没有杀他,把他囚禁在了太行山下的“共城”,最后活活饿死了。
齐国,成为第六个被灭的国家。
至此,秦王嬴政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一统天下,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他改称“皇帝”,有功盖三皇五帝之意。
赵国和楚国,秦灭六国中两根最硬的“骨头”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最硬的骨头,分别是赵国和楚国。
论军事实力,赵国自从胡服骑射之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5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赵国还能再打一场邯郸保卫战,楞是把秦国给逼退回去。战斗力可见一斑。
论军事将领,赵国人才辈出,赵奢,乐毅,廉颇,李牧,哪一个都是可以和秦国硬碰硬的人。
其实,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廉颇还没有死,他在魏国隐居,赵王本来派人去请廉颇了,廉颇也非常高兴,他终于可以再次为赵国效力了,为此,他特意吃了几碗饭,上马转了一圈,表示自己虽然老了,但是仍然可以打仗。
不过,还是那个大奸臣郭开捣鬼,廉颇最终没有被启用。
可以说,是郭开,以一己之力,导致了赵国的灭亡,如果没有郭开,秦始皇估计一辈子也统一不了六国。
另外就是楚国,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就是项燕喊出来的。
楚国地处东南,秦国大军回撤之后,对这里的管理是有些鞭长莫及的,如果项燕不自杀,而是坚持打游击战,也够秦国喝一壶的。
秦末大乱,果然是楚国率先响应,可以说,楚国从来就没有臣服过秦国,他们只是在等待反攻的机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但是,不管六国贵族如何不服气,秦统一六国确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结束了几百年的诸侯征战,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
在这一点上,秦始皇是值得记上一功的。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韩(前230年)、赵(前228年)、魏(前225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齐(前 221年),历时10年时间。
秦国自昭襄王时起,坚持宰相范睢所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其具体步骤是:“笼络燕齐(远),稳住楚魏(中),消灭韩赵(近)”。就是由远及近把六国分成三部分,先灭最近的韩赵,继而灭楚魏,最后灭最远的燕齐,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基于“远交近攻”策略,最先被秦国消灭的,自然是离韩国最近,同时也是六国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兵攻韩,韩无力抵抗,内史腾率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韩国就此覆灭。战后,秦始皇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
而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给秦军造成最大损失的,自然是当时六国中实力最强、领土最广袤的南方霸主——楚国。
在秦昭襄王统治的五十六年间,曾一度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齐国,自五国伐齐之战后,便彻底沉积,此后数十年不再进取,最终在“沉默”中被秦国消灭;而通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崛起的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四十六万大军被秦军坑杀殆尽,从此一蹶不振。至于南方霸主楚国,也在鄢郢之战中被秦军重创,丢失西线大片国土,并且被迫迁都。
尽管,楚国接连遭受秦国的沉重打击,国力被极大的削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毕竟还雄踞南方,地广人众。所以,及至秦始皇时期,楚国仍旧具备强大的战力与领土纵深,顽强抵挡秦国的进攻。也正因如此,楚国成为当时东方六国中,唯一能给秦国造成麻烦的诸侯。
前225年,秦始皇乘楚国内讧之机,以李信为帅率20万大军兵分两路伐楚。结果,李信中了楚军主帅项燕诱敌深入之计,被楚军击败,20万大军全军覆灭,7位都尉一级将领阵亡。
首战失利,仍秦始皇认识到,楚国实力犹存,非轻易可灭。于是,改以王翦为帅,并集结60万大军,耗时一年多,才最终消灭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