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西洋最大的飓风正在比30年前更快的速度增强。另外,它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局限于某个地方,而是在多个不同的区域变强。这主要归结于一个神秘的海洋周期–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以下简称AMO)。
AMO是一种影响海洋气温的气候循环,反过来又影响着飓风的形成。北大西洋的热循环周期和冷循环周期每个通常都会持续10年时间。
研究人员利用1986年至2015年收集到的数据对16种评估全球变暖的气候进行了分析。他们仔细观察了飓风的快速增强过程。当最大风速在24小时内至少增长25节的话,这就成了大型飓风形成的关键部分。像发生在去年的Harvey、Irma、Jose、Maria飓风就都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几乎所有4级或5级的大西洋飓风都会经历这种增强变化。
尽管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快速增强的情况不常发生,但他们发现在24小时内大型风暴增强的力度以及速度都要比30年前强、快。
他们发现,24小时周期内的增强速度比30年前增加了13mph(21km/h),也就是说每十年增加4.3mph(6.9km/h)左右。
有趣的是,虽然快速增强一直只跟西大西洋联系在一起,但现在这种现象在中部和东部却变得更加明显,主要集中在较小的列斯群岛以东区域,包括维尔京群岛、圣基茨岛。研究人员称,这正是Irma、Jose、Maria飓风去年增强的地方。
对此,研究小组将这种变化归咎于多个因素,其中海洋上层的热量增长和风切变的减少都是造成该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AMO。它在海洋温度上扮演者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AMO就一直处于变暖周期。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了《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
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而生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则称为“旋风”。
飓风与龙卷风也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经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经过陆地时,常会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飓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飓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